培养孩子“亮剑”精神
学会自信、坚强 懂得惜福、感恩
昆明分公司地址:
昆明分公司地址:盘龙区白云路金尚俊园2栋15楼
昆明分公司联系电话:
0871-63637318 18087127855(杨老师)
24小时咨询热线:
18087127855(杨老师)
家长的焦虑分几种类型
[亮剑教育集团] 发布时间:2017-06-05 15:26
再有两天,全国高考就要拉开帷幕了,又一波莘莘学子在激烈的战场上或前行,或止步。相必这几个月,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斗志昂扬,度过了刻骨铭心的岁月,每年,都能看到,浩浩荡荡的学生进入考场,考场外大片大片的家长,顶着烈日苦等,孩子的战场,家长比他们更加心急如焚!
上海的一群家长为了给孩子报名就读一家没有教育资质的教育机构,而排队几天几夜,有些甚至花5000元从黄牛那里购买排队号。在这些家长中,既有30多岁的家长,也有60多岁的爷爷奶奶辈,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入读“xx学习塾”,能够使得六岁的孩童顺利通过幼升小考试,进入名牌小学。
虽然通过媒体的报道,不少家长已经了解到xx学习塾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事实,但许多家长都表示并不在乎它有没有资质,能上课就行。家长的说法乍听不能理解,但目前中国的良好教育资源稀缺,人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好的教育,类似xx学习塾这样的机构受到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家长的焦虑症似乎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的焦虑情绪非但没有丝毫的缓解,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某相关教育机构近日对7000多名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95%的被调查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从吃穿住用行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孩子的性格兴趣特长到孩子的身高体重视力,无一不是家长焦虑的原因。
一、攀比型焦虑:有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
许多家长常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不仅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聪明漂亮,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正在读高中的秀秀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就由于母亲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上心。在秀秀从小到大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一会儿说楼上的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一会儿又说楼下的孩子申请了美国的名校,还要求秀秀也要像他们学习,申请奖学金到国外上大学。
许多当下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体验过这样的教育带给自己的煎熬与无奈,可成为父母后,却仍不免用“别人家”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
二、茫然型焦虑:总是在跟风 却找不到教育方法
王妈妈是一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上心的妈妈,打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根据从孩子学校同学、身边同事搜集的各类关于兴趣班、辅导班的信息,按照大家的报班热点列出了详单,然后为孩子选择了一系列的兴趣班和课外班。
工作繁忙的王妈妈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都用在陪读上。每一个辅导班,她都交了两份钱,为了清楚了解辅导班的学习状况,她和孩子一起开始了陪读生涯。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她发现陪读的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此时,社会上流行给孩子找大学生家教,于是王妈妈千辛万苦,精挑细选又为孩子找了一个北大的学生家教。
辛辛苦苦到了初三,孩子的中考成绩却极不理想。王妈妈一脸迷惑与茫然:“我都是按照大家伙儿说的做的,而且还是认认真真做的,怎么会是这样呢?”
三、压力型焦虑:升学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5岁的然然是一名准小学生,明年就该上一年级了。虽然幼儿园并没有要求学习内容,但妈妈孟女士已经“未雨绸缪”,每天都给儿子布置识字、背诗、读英文等作业,还每天抽查。然然偶尔贪玩,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就会惹得孟女士火冒三丈,一顿痛批。看着儿子掉眼泪,孟女士自责的同时也夹杂着困惑:平常好脾气的自己面对儿子将要开始上小学的事实怎么这么不淡定?
其实,像孟女士这样陷入焦虑情绪的家长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面临孩子的升学、课业、就业等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压力。重压之下,何不焦虑?
四、型焦虑:要求 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
东东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刚上三年级,已经拥有多项证书。不仅学习在班里数一数二,绘画和钢琴每年都考级,并得过各种奖项。在运动方面,他也拿了游泳深水证。
更令许多家长羡慕的是,东东十分自律,对学习和作业自我要求很高。一遍写不好,会再来一遍,完全不用家长过度督促。
但妈妈蔡女士对这些并不满意,她认为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数学方面还需要提高,在作文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在英语方面还需要提高口语和阅读……
升入三年级不如低年级时容易得满分,蔡女士依然期待孩子能有更多的满分。但孩子的成绩却时好时坏,有时八十多分,这令蔡女士十分着急。东东的爸爸14岁就考上大学,属于早慧人群,所以他也期待东东能比自己更聪明,未来发展超过自己。“东东比班里的同学差多了。”这是东东爸妈的口头禅,他们口中的这个同学一般是在某方面好的。
五、远虑型焦虑:未来即来 总做不好准备怎么办?
前段时间,家长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拨关于“未来”的文章刷屏了,《未来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未来30年,你的孩子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未来孩子必须掌握的**个能力》《会玩的孩子,才有未来》……这些文章让李女士感到“空前的焦虑”。
有的时候有些家长会把这些文章转到班级微信群里,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还会一个个冒泡儿,出来讨论。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打开手机,隔几天周围人就会疯传一篇这样的文章,真有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危机感扑面而来。”
看到这样的文章,家长不免要给自己的孩子“照照镜子”,李女士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李女士就更慌了,“特别担心孩子现在落下了什么,未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同时,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怕跟不上形势。”
在中国社会中,“四二一”或者“四二二”的结构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四位老人、两位家长,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家庭的重心已经完全下移,特别是在许多父母本身是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独一代”,他们与父母辈之间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目前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候,由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当父母想以正常的途径为孩子获得正常资源的时候,往往会面对过度竞争。上幼儿园、小学……看似水到渠成的教育链条实则限制重重。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到城市中,在资源已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还承担着外来人口,在教育、医疗等服务能力上已经捉襟见肘。
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就演变为对于资源的占有,特别是许多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对成功的理解也与父辈不同,有着比父辈更强烈的欲望,这样的欲望映射到孩子身上,便是他们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是在教育上,更是有着高期待。
什么标准能成为中国的中产阶级,目前的经济界和理论界还有一般的分歧,在此我们先用中等收入阶层来代替。对这些位于中国社会中层的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富裕阶层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能力,也没有底层随遇而安的洒脱。
对于他们来说,孩子教育是他们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延续,更是在社会竞争中保持希望的“筹码”,自己不能办到的事,再苦再累能在孩子身上一般能看到希望。云南暑假夏令营思考,在这种理念下,要想走出中国式的教育焦虑,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